⛄️《经济学人》先是一本杂志,然后才是英语学习工具
三分钟冷度——英语外刊精读
读《经济学人》有近三年的时间了,虽然远谈不上有多么深厚的经验,但也有些心得和体会。对一些刚入门或计划利用《经济学人》等外刊或原著学习英语的小伙伴,尤其是之前阅读native文章或材料比较少的小伙伴可以尝试提供一些建议和启发~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哦~
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也可以是入门的步骤(重点放在了第4点上,具体归纳了一下自己学习和积累的几个方面):
✨《经济学人》先是一本杂志,然后才是英语学习工具;
✨维持自己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精度与泛读相结合;
✨学习文章的几个重点:写作逻辑结构、造句、用词等等;
✨输入与输出相结合,进行仿写练习;
下面分开来讲:
之所以把这一点放在首位,就是因为它是最重要的,算是给自己一个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学人》等外刊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提升英语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方法,但是将一本优秀的外刊只是作为一本英语学习的工具书是有一丢丢可惜的,它和英语单词书、语法书等英语工具书不一样,它背后有丰富的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给我们的启发同英语学习一样重要。
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什么见识,那么也很难用英语表达出什么优质的内容。这就好比,唐诗三百首里的汉字就像我们背的单词,但是如果没有当时的感受、情景和认识,我们也无法写出那样的作品。
所以,当我们一开始接触《经济学人》等外刊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把它当作一本阅读材料,就像是我们读的普通杂志一样来阅读。在拓宽自己见识和视野的同时,慢慢来学习英语,这样的话内心的抵触情绪也不会太强。
其实,一篇文章让你记得了多少个生词并不是最重要的,相反一篇篇文章慢慢看下来,合上以后,你理解了多少,了解了多少,怎么能用自己的话把看的这篇文章阐释清楚会更重要。
所以慢慢来,放平心态,不必急功近利~
这一点是为了扫清所有外刊和原著阅读道路上情绪的障碍。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习就是辛苦的,是困难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放弃,因此也更需要控制在适合的难度范围内,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学习的情绪,不会过分打击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让自己半途而废。
想要做到这一点有3个地方需要注意:
1. 给自己选择和放弃的权利
我们阅读外刊,是希望这些内容对自己有帮助,甚至慢慢地会喜欢上阅读,所以这既是任务,也不完全是任务。我们可以给自己定目标每天看一篇,但是如果自己今天状态特别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允许自己休息一天来调整一下。不适合一定要强迫自己硬要阅读一篇文章,这样不但不一定会有效果,反而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更合适的方法是定量,比如确定自己两到三天需要看一篇文章,这样在时间上比较灵活,但是也保证了自己的阅读数量。
2. 选择自己喜欢的版块
《经济学人》的版块很多,按区域分的英国、欧洲、美国、美洲、中国、亚洲等,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来看。去年看的比较多的是英国脱欧的报道,今年出现更多的当然是有关疫情的文章,这些类型的文章看的比较多以后就会更加熟悉,familiarity
breeds affections
熟悉就产生好感,所以我们下次碰到相同题材的文章,首先心理的抵触情绪就会小很多,阅读障碍也会降低很多,这样就会更容易坚持。比如,看了多篇这样的报道,即使隔了一段时间,看到MP还是可以比以前更快想起来它是议员的意思。
还有按照行业和领域来分的,包括经济、金融、科技、艺术等等,在按照区域划分的文章里面从标题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文章所属的领域,这样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去年我记得有一期当中的一篇文章是介绍996的,里面就提到了这段时间马云和刘强东的一些观点,比如:
Being able to work 996 is a huge blessing. 996是修来的福报。
Slackers are not my brothers! 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
这个话题我比较感兴趣,肯定就愿意看下去,这也是平时比较常见的话题,所以更容易运用。
3. 不要贪图文章长度和难度
不是看了一篇12段的文章就一定比看一篇5段的文章更有成就感,最终都是要看自己收获了多少。同样,也不是一定要攻克一篇非常难的文章。
难度的增加最好是循序渐进的,除非你可以保证自己的意志力和自律性能让自己一直坚持下去,不然第一次靠强大的意志力撑过去了,后面想要坚持下去也会异常困难。不如从小部分开始。
如果困难是一碗饭,最好一口一口慢慢吃。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调剂一下,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一周看三篇,其中两篇难度相对较小,另一篇难度会大一些。如果觉得适应不了,也可以两周里面只放一篇难度大的,等到适应了再调整。首先让自己先养成有规律的阅读习惯。
以前刚拿到一本外刊的时候,总希望在自己能够研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这样似乎才会满足,觉得不会浪费这份材料。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等下一期出来的时候,我这一期都不一定看完了一半。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可能不那么充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章确实也比较多或者篇幅比较长。
所以这才需要我们去选择,挑自己感兴趣的来读,先泛读,这是锻炼自己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速阅读的时候可以简单的积累一些英文表达;然后觉得特别有意思,并且有学习之处的文章,我们就可以做精读。仔细来研究它的表达。
但是一些文章不建议来做精读:
1. 生词过多的文章
如果选择这种类型的文章来做精读,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查单词,一篇文章三四十个生词查下来,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会过分专注于查单词,而忽略了理解整句整段整篇文章的意思。这样其实是得不偿失。不仅是因为很多生词我们不一定用的到,记下来的用处也不大;另外也是因为,单词虽然重要,但是词汇量高达一万,但是仍无法攻克阅读障碍的人也大有人在。
所以,尽量选择生词量适中的文章,把重点放在文章的理解上,在文章上下文情境中来积累相应的生词或者熟词生义。
2. 文章内容过于生疏的文章
《经济学人》的文章有的需要一定的背景,缺少这些背景知识理解上就会比较困难,这无形就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比如一些经济或金融题材的文章,讲期货、信贷、债券等等,这些不去查相应的资料,理解就会非常困难。
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不那么需要背景知识支撑就可以理解的文章,通常我们可以从知名国家或地区的板块选择,比如,美国新闻肯定比肯尼亚新闻让我们更觉得熟悉。再一个我们可以更多选择社会性、科学性新闻,比如讲私立教育、讲996、讲交通拥堵、讲自动化、将生物进化等等。
拿到一篇文章绝对不是简单地查几个生词就可以搞定的,那只是最基础的做法。
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我归纳了以下几个学习的方面:
1. 单词
✏️ 这里不仅仅是指查生词,可以巩固自己的熟词生义。
比如,buy这个词,我们通常用作“购买”,但是在《经济学人》More haste, less speed的这篇讲述英国脱欧问题的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Mrs
May said that the Article 50 talks could be extended only to the end of
June at the latest. That wouldbuy just another three months.
梅表示,《里斯本条约》第五十条最迟只能延期到6月底。那也只是再延迟了三个月而已。
这里buy表示的是“争取”的意思,多用在争取时间、自由等等。
✏️ 还可以用来做同义词的归纳和整理。
拿Internet policy: First, do no harms这篇文章来讲,里面多处讲到政府公布一项政策,但是就“公布”这个表达而言,文章用到了:
• Ministers unveil an ambitious proposal to regulate online content
• Singapore announced a bill to clamp down on fake news
• Taiwan said it would ban Chinese-owned video-streaming services
• On April 8th the British government published a 102-page policy paper
这里面可能包括我们平时常用的,或者是认识但是不会用,或是一般时候很难想起来的单词,再结合另外我们学的同意单词,比如declare、proclaim等,就可以打包起来做同义词归纳,在运用的时候,就方便想起来,也便于选择。这是一篇文章里可以学习的。
如果我们看得多了,也可以把几篇文章中同义词归纳在一起。
比如,在表达“鼓励、促进”这类意思,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积累以下词汇和用法。•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are encouraging consumers to ask for receipts by turning them into lottery tickets.
• The idea of a receipt-lottery scheme is to give customers an incentive toask for receipts, thereby forcing sales to be recorded and taxed.
• The third, and more promising, area of likely reform involves boosting competition.
• A 115-foot rocket that simulated
a blast-off surrounded by models, or a fake supermarket stocked with
Chanel washing powder, ketchup and pasta, created a stir which helped
not only the sales of exquisite, expensive frocks but also hugely
profitable accessories such as sunglasses and perfume.
• Both should help growth today and boost the economy’s long-term prospects.
• In response, on February 15th Peter Altmaier, the economy minister, laid out plans to block unwanted foreign takeovers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and European champions.
并且我们还会发现,用的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词是encourage,它不仅可以用来表示鼓励某人做某事,还可以表示促进某事的发展和刺激某形式/事态的扩大。
2. 句式
我们积累的句式表达不是根据句子长度来定的,不是长达三四排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只要自己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觉得写的不如文章中句子写的那么好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积累下来。
我们以The great debate这篇文章为例:The
“great national debate”, which began in January and ended this week,
has drawn attention to the marathon total of 92 hours that the French
president has spent listening to such grievances and answering queries
in public debates
本周结束的“国民大辩论”让这场长达92小时的“马拉松”赚足了眼球,在这92个小时里,法国总统一直耐心倾听这些抱怨,并在公开辩论中予以答复。
“the marathon total of 92 hours that+定语从句”这样一个句式,不仅用一个句子阐述清楚了马克龙在辩论期间良好的表现和付出,“the marathon total of 92 hours”这样一个表达简单明了表达了他的辛苦。
There is a broad desire for more local decision-making and public services.
人们普遍希望更多的地方决策和公共服务。
“There is a broad desire for”就为我们表达“想要”这种意思多一种方式,我们在想表达“人们都希望、人们普遍渴望”等类似意思的时候,就不会只跳出来“they are keen for/they all want…”。
This may be wishful thinking.
这可能是痴人说梦。
表达“痴人说梦、异想天开、痴心妄想、一厢情愿”,我们都可以用这个表达。
Which is partly why opposition parties, and many gilets jaunes, have denounced the whole exercise.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反对党和许多“黄背心”谴责这整个行动。
“be partly why”其实是一个在《经济学人》中非常常见的表达,在表示“一定程度上因为,部分原因是…”这类意思的时候,通常都会用到。
On
the streets, the numbers taking part in weekend gilets jaunes marches
have dropped from 280,000 in November to 22,000. The president’s ratings
remain low, but have recovered to where they were last October, before
the protests broke out.
在街头,参加周末“黄背心”运动的人数已经从去年11月的28万人减少到了2.2万人。(虽然)总统的评级仍然很低,但是已经恢复到了去年10月抗议爆发前的水平。
《经济学人》中很多文章都是图表型的文章,所以这类数字变化的表达也有很多。表示从哪一个数值上升/下降到什么水平,或是与…对比,这些都很具有参考性。
有一些句子或段落不是因为用词有多好,但是就是那一段特别打动你,你也可以积累下来,比如《经济学人》中一篇讲巴黎圣母院起火事件的一篇文章,以文明为切入点,有的内容真的写得好到让人感动!!!
强烈推荐下面这两段话!!!
People
wander the world in search not just of jobs and security but also of
beauty and history. Familiarity breeds affection. A building on whose
sunny steps you have rested, in front of which you have taken a selfie
with your loved one, becomes a warm part of your memories and thus of
yourself.
人们游历世界,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工作和安全,也是为了寻找美与历史。熟悉会孕育好感。一座你曾在其阳光明媚的台阶上休息过的建筑,一座你曾与爱人在其前自拍过的建筑,会成为你记忆中温暖的一部分,也因此成为了你自身的一部分。
The
fire also binds people to each other. The outpouring of emotion it has
brought forth is proof that, despite the dark forces of division now
abroad, we are all in it together. When nationalism is a rising threat,
shared sadness makes borders suddenly irrelevant. When politics is
polarised, a love of culture has the power to unite. When extremism
divides Muslim from Christian and religious people from atheists, those
of all faiths and none are mourning together. An edifice built for the
glory of God also represents the unity of the human spirit.
这场火灾将人们彼此紧密捆绑。它所带来的情感流露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现在分裂的黑暗势力在国外蔓延,我们仍团结在一起。尽管民族主义日益成为一种严重的威胁,共同的悲伤却让这一界线突然变得无关紧要。尽管政治两极分化,对文化的热爱却能为团结统一提供力量。尽管极端主义将穆斯林与基督徒区分开来,将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区分开来,所有无信仰者与有信仰者却相拥默哀。而为上帝荣耀而建的大厦同样也象征着人类精神的统一。
3. 语法
外刊中不乏有一些长难句,或是间断但是语法仍然比较困难的表达。
我记忆中最明显的就是as,包括as…as表达倍数、表达比较,用as引导定语从句,as引导状语从句等等,随便给大家看几个例子:
• The
same share of respondents argue, for instance, that France should be
more welcoming to migrants as plead for tougher treatment of
them.(as引导定语从句)
• Insufficient
computing power as internet users flock to a customer’s service can
engender errors—and lost sales as users encounter error
pages.(as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 Adding
together the signals received by these various telescopes allowed them
to synthesise an image as good as the one they would have got from
single telescopes as large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any two of the
dishes, though a great deal dimmer.(as…as结构)
• The
Moon then being only a third as far away from Earth as it is now,
travelling to the one from the other would have been an easy
journey.(as…as表达倍数)
只要你足够耐心慢慢看,慢慢积累,你甚至都会觉得自己可以总结一本语法著作,哈哈哈哈~
4. 写作框架和逻辑
这一点其实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最容易忽视的,但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经济学人》的文章特别擅长以一个通俗的故事开头,找到故事与所讲题材的关联性,引出文章题材进行阐述,最后再点一下开头的故事收尾。这样的文章会显得特别有逻辑,又特别有想法。
比如上面这篇文章,以“Stay of execution暂缓执行”为标题,文章的整个框架是:
• 开头
讲述了英王亨利八世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死刑被延迟,却比直接执行死刑更为痛苦。
• 中间
首先引出英国无协议脱欧做好准备的企业可能会感同身受,对他们而言也如死刑一般。 然后具体讲述英国企业为了迎接无协议脱欧做了哪些准备,比如囤货、预定仓库、信贷等等。
再讲述特雷莎•梅与欧盟协商后延迟脱欧就如同故事中的死刑暂缓,打乱了他们之前的一切计划,重新安排来不及了。
• 最后
这一次协商后延迟脱欧,仍然无法确定这次商定的事件到期后,是否会再次出现延迟,这种“死刑暂缓”让企业难以承受,难怪英国工业联合会呼吁议会“停止这场闹剧”。
整个文章收尾相呼应,虽然不长,但是却很生动地讲述了此次英国脱欧延期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上面这些可以学习的部分都属于输入部分,而输入必须与输出相配合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在做了笔记积累以后还需要不断的输出练习。
比如,在平时写作的时候,可以多尝试用这些单词、句式、写作结构来练笔。
当然《经济学人》每篇文章都有配套的音频,我们也可以拿来磨耳朵~用处很多,但是一开始我们可以不贪多,先从一个点入手,慢慢积累~
欢迎大家来我的公众号(三分钟冷度)和专栏一起读外刊呀~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3720squad.com/post/442.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