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袁花查氏六百年来的故事

admin 阅读:88 2024-02-11 21:14:49 评论:0

  <p class="ql-block">一. 查姓来源:</p><p class="ql-block">查氏的先祖来源于周公长子伯禽。伯禽的后裔姬延因“功肇”以子爵封于查地(今山东泰安、曲阜一带),便以封邑为氏,改姓为“查”,姖延改为查延,成为华夏查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氏的第五至第八世祖查胥臣、查胥甲、查胥克、查胥童,均为晋国大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氏第十二世祖查何,随汉武帝出征塞外,封济阳伯;</p> <h3>查氐二十一世祖查忠,汉明帝时授中书,也封济阳伯。</h3><h3><br></h3><h3>查氏是济阳(今山东兖州)的巨族,编辑有查氏最早族谱《济阳家乘》。</h3><h3><br></h3><h3>查氏二十九世祖查柏任海陵太守,晋怀帝时避石勒之乱,由济阳迁丹阳,复迁九江之匡山;</h3><h3><br></h3><h3>三十世祖查义由九江迁济宁州;</h3><h3><br></h3><h3>三十七世祖查义祖为隋安阳令,迁安徽歙州(当时称新安)之篁墩。查义祖为查氏新安统宗祠的始祖《新安统宗世谱》;</h3><h3><br></h3><h3>四十九世祖查昌,字宗儒,号兴嗣,官至唐代吉王府长史,以兵乱避居休宁城北,为休宁查氏之始;</h3> <p class="ql-block">二: 休宁查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氏五十代世祖查文徽,字希回,任五代十国期间南唐工部尚书,居休宁(今属黄山市休宁县,位于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为休宁支查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作品《寄麻姑仙坛道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后相思鹤信稀,群楼南望远峰迷。</p><p class="ql-block">人归仙洞云连地,花落春林水满溪。</p><p class="ql-block">白发只应悲镜镊,丹砂犹待寄刀圭。</p><p class="ql-block">方平车驾今何在,常苦尘中日易西。</p> <h3>查文徽之弟查文徵,字希音,经科举,累迁南唐宣歙察使。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自休宁隐居于婺源城西关高泰门外廖坞(后称查公山)。他便是婺源查氏的始祖,也为浙江海宁袁花查氏的直系世祖。</h3><h3><br></h3><h3>查文徵亲手创办了查氏的教育基地:“山房道院”,立下了“教诲尔子,以毂似之”的重教祖训。修德讲学,终老于此,死后与夫人趙氏合葬于查公山。其墓地史称:“日上千人朝拜(对岸每日均有诸多妇人跪在河滩.浣衣洗菜),夜里万家灯火(众多船只停泊在河湾,通宵亮着灯火)”</h3> <p class="ql-block">三. 婺源查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文徵(婺源始祖,华夏查氏五十代世祖)之子查元修,授宋太常寺太祝。相传居婺源時梦见神人语:“见凤而止,遇凤而往”。</p><p class="ql-block">于宋乾德二年(964年)由婺源县城迁居婺北凤山铸炉坦(今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凤山历来富庶,全村建筑均为明清徽派古建筑,砖(木)雕细腻,古补典雅,至今还保存着查氏的宗祠(康熙三年(1664年)始创,祭祀婺源查氏始祖徵公,题名为“孝义祠”,1892年至1898年扩建成查氏宗祠),让人瞻仰。</p> <h3> 查氏祖训</h3><h3><br></h3><h3>凡在童稚 读书为本 敬师好学 兼知礼义</h3><h3>及其成人 五常莫废 出则忠良 人则孝悌</h3><h3>兄弟之间 本同一气 切勿相争 谐和进取</h3><h3>妯娌之间 和衷共济 虽云异姓 亲如姐妹</h3><h3>毋贪于酒 酒能乱性 毋贪于色 色能丧身</h3><h3>毋习赌博 赌则败家 毋好爭讼 讼则受辱</h3><h3>凡此四事 警之戒之 和于邻里 睦于亲戚</h3><h3>择良而交 见恶摈弃 毋堕农事 毋失祖业</h3><h3>言必译善 行必和缓 毋以暴怒 招其禍行</h3><h3>食但充口 毋贪美味 衣但蔽寒 毋贪绫绢</h3><h3>非礼勿取 量力节俭 凡此数事 斟酌而行</h3><h3>戒尔子孙 谨守良规 从之者昌 逆之者殃</h3><h3>成败之际 如在反掌 教尔子孙 谨记勿忘</h3> <h3> 查氏家训:</h3><h3><br></h3><h3>端蒙养 重读书 崇俭约 睦邻里</h3><h3>谨言语 慎举动 择交友 积阴功</h3><h3>严祭祀 明宗祠 修宗谱 亲宗族</h3><h3>救患难 恤茕苦 备荒歉 息争讼</h3><h3>贵容忍 业商贾 精技艺 旌孝顺</h3><h3>旌节义 禁奸淫 禁盗贼 禁诈伪</h3><h3>禁奢侈 序尊卑 尊君国 敬祖先</h3><h3>孝父母 敬长上 隆师傅 和兄弟</h3><h3>重婚姻 正闰阃 训子孙 勤职业</h3> <p class="ql-block">四. 袁花查姓:</p><p class="ql-block">查氏传到婺源十八世(华夏查氏六十七世)查均宝,又名查瑜,号仁斋,小字詹记(元代处士,饱学之儒,精通易经),为避元末战乱(适逢元末农民大起义),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翻过浙岭,偕妻儿等驾舟顺着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水路,来到杭嘉湖平原的嘉兴,不久由朋友介绍到海宁園花里龙山(今海宁袁花镇)任西席(家庭教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发现袁花依山面海、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与故里婺源相似,最后定居于海宁園花龙山东南之古扑桥(后人称查家桥)。</p> <h3>因祖居地休宁曾名海宁,查氏在婺源居于“凤山”,查氏在海宁居于袁花之“龙山”。取龙凤呈祥之意,袁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因查瑜既有才学,又有精妙之医术利济他人,“以儒为业,耕读为荣,诗礼传家”,在袁花站住了脚跟。至今已有660多年历史。</h3><h3><br></h3><h3>查均宝长子早故,次子查恕,字仲容,受家学传承成名医。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入宮,为太祖治当时属险症的“疽”疾。查恕手到病除,加之查恕为人正直诚必笃,深得明太祖赞赏,授于太医院正使,赐一品服,加蟒玉,官价正三品。因功高遭人忌,事隔不久“暴卒”,“事闻于帝,追治数人,并赐祭葬”。</h3><h3><br></h3><h3>查恕后代数传后,已无后人。</h3><h3><br></h3><h3>查恕弟弟查慧,字叔智,“性谨慎,有先见,当兄显荣时,公深自韬晦。及扶兄柩归,闭户高隐,颇拓先业。”海宁袁花查氏均是查慧一脉繁衍而来。</h3><h3><br></h3><h3>查氏隐居袁花乡间,耕读不息,潜心治学。</h3><h3>约一百年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袁花查氏五世(查氏七十二世)查焕,字文显,号东谷(1464年-1510年)一举中举,后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中进士,为查家登科甲第一人。</h3><h3><br></h3><h3>经过百年耕读治学的积蓄,这时查氏家族人材就象井喷似出现。在明代,查氏中进士6人,中举人17人,其中有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的盛事。官价最高到正三品。袁花查氏渐成江南望族。</h3><h3><br></h3><h3>在清代,查氏先后有进士15人,举人59人,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有“一朝十进士,兄弟三翰林”的佳话(另有“一门十进士,叔侄六翰林”)。康熙帝先后题写“谵远堂”和“敬业堂”匾额分别赐查昇和查慎行。并为袁花查家宗祠题写“嘉瑞堂”匾额和题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h3><h3><br></h3><h3>明清二代,袁花查氏人材輩出。据赖惠敏《明清海宁查陈兩家庭人口的研究》:“查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为八百余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一百三十三人。”</h3><h3><br></h3><h3>除下面要详细介绍的查约、查秉彝、查志文、查继佐、查昇、查慎行、查嗣溧、查嗣庭等以外,还有:</h3><h3><br></h3><h3>查培继:兴学校、敦教化任江西按蔡副使;</h3><h3><br></h3><h3>查虞昌:兴修水利、安定民生任池州知府;</h3><h3><br></h3><h3>查览:筑长堤、置涵洞、民赖以安任天津水利通判;</h3><h3><br></h3><h3>查志隆:纂修《山东盐法志》任山东布政使左参政;</h3><h3><br></h3><h3>查诗继:善古文、能诗词、箸有《深宁斋集》;</h3><h3><br></h3><h3>查岳:工书法及篆刻并妙;</h3><h3><br></h3><h3>查质:工绘画精于山水;</h3><h3><br></h3><h3>查懋:经营长芦盐业的实业家等(查懋之子查世炎曾买下二千亩义田,资助查氏穷困者。)</h3><h3>近代《中国名人大辞典》收查姓名人36人,其中袁花查氏占15人。</h3> <h3>(袁花查氏六世)查绘定下查氏字輩排行前十六字:</h3><h3><br></h3><h3>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h3><h3><br></h3><h3>清道光八年(1828年)查氏又加后十六字:</h3><h3><br></h3><h3>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h3> <h3>(袁花查氏六世)查约(1472年-1530年),字原博,号毖斋。海宁袁花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为人刚正不阿,清廉爱民。嘉靖中,以刑部郎中任历福建佥事,所至问民疾苦,辩冤狱,驯妒焊,治有异绩。累迁福建左布政使。后升应天府(今南京)府尹、山东巡抚、副右都御史。末及赴任,时值候官(今福州市)监狱犯人反狱,他不畏危险,单车前往劝谕,不幸被难以身殉职。闽人立“怀愁祠”肖像以祀。</h3><h3><br></h3><h3>清源山有其诗刻:</h3><h3><br></h3><h3>我爱清源洞,凌虚绝点埃。</h3><h3>蜕岩留色相,石刻记蓬莱。</h3><h3>远岫开图画,飞花落酒怀。</h3><h3>悄然天景里,百岁几人来。</h3> <h3>(袁花查氏七世)查秉彝(1504年-1561年)字性甫,号近川。海宁袁花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授黄州推官,历官戶科左给事中。</h3><h3><br></h3><h3>查秉彝刚正清廉,不畏强暴,以直言著称,曾条陈“吏事七弊”:</h3><h3><br></h3><h3>各任事权,政体不一;苛于用法,刑罚不中;</h3><h3>稽查烦数,吏弊日滋;罚赎违禁,官箴日渝;</h3><h3>征科无艺,民命日残;徭役不均,生齿日耗;</h3><h3>供亿过侈,重困民财。</h3><h3><br></h3><h3>言人之不敢言。</h3><h3><br></h3><h3>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户部尚书王杲与艾扑被严嵩父子迫害下狱,查秉彝与厉汝进等敢于抗疏直谏,弹劾权相严嵩、严世藩父子专权,被杖责四十,并谪放为定边典史。</h3><h3><br></h3><h3>严嵩败亡后,查秉彝即迁建宁推官,升刑部主事,进郎中,迁太常少卿,历大仆卿,官至建宁司理。嗣被任命为顺天府(现北京)府尹,正三品,莅任五天即重病去世。</h3><h3><br></h3><h3>鉴其忠诚,朝庭特赐予祭葬于钱塘五云山南桐树坞,今杭州宋城附近,临山梵村为进五云山处。</h3><h3><br></h3><h3>查秉彝著有《掖垣奏议》、《觉庵存稿》、《近川一稿》等。</h3> <h3>(袁花查氏八世)查志文,字鸣周,海宁袁花人,查秉彝之子,明隆庆间举人。任庐州府通判,无为州守备兼庐州府同知。</h3><h3><br></h3><h3>在任时,滨江水災,情急,来不及报请上峰批准就开倉救人,使当地数万災民幸存。为修复河道,身为士卒。后为忌者所中,解印归袁花故里。</h3><h3><br></h3><h3>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遵照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的意愿,把近五百亩土地的资产首次设置为查氏义田,“设义田以周贫乏,立育才以厚英俊”,并建立了一套慎密的救助措施,大大提高了整个查氏家族的经济救助与保障能力,使更多的查氏族人走上求取功名之路。</h3> <h3>(袁花查氏十一世)查继佐(1601年-1671年),别号查伊璜。海宁袁花人。原名继估,县试时误写就将错就错,遂沿用。</h3><h3><br></h3><h3>明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人。明末战乱,京试中断,就没有机会考进士。冬日雪后,闲来无事,查继佐到袁花崇教寺饮酒赏雪。只見原来庙中铁铸巨钟被人扣在地上,一会儿看見一个身穿破烂衣衫但气宇轩昂的乞丐走进庙来,用单手抬起近千斤重的大钟,取出藏在钟内的剩饭,惊为天人。问其姓名为吴六奇,认其异能在此乱世中可为国效力。便热情邀其一起痛饮,并赠吴寒衣,勉其自强,慷慨解囊资助吴从軍。</h3><h3><br></h3><h3>清兵入关后,南朝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绍兴举起反清大旗。查继佐闻讯后,毅然过钱江,在南明任兵部主事,积极抗清。曾督兵在赭山一带打败清军。</h3><h3><br></h3><h3>公元1646年,清军攻占绍兴,鲁王政府亡。查继佐辗转回乡。在杭州黄泥潭(今洪春桥花圃附近)敬修堂发愤著书立说,聚众讲学,各省学子不远万里前来求学,成一时讲学之盛。钮琇在《雪遘》一文中评价查继佐“浙江海宁查孝廉,字伊璜。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愁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h3><h3><br></h3><h3>清康熙二年(1633年)查继佐因被湖州庄氏明史案牵连入狱,被判腰斩。后经粤提督吴六奇奏辨而得免。原来吴六奇从军后,英勇善战,累立战功,已官至广东水陆提督。</h3> <h3>下图是位于海宁袁花,始建于五代十国吴越国(公元931年)的崇教寺。</h3> <h3>查继佐出狱后,吴六奇力邀恩师到广州作客,在吴六奇家中,看到花园内有如下图之石,只見石形如云立,摇曳空灵。查继佐摩挲把玩,留连不去,并题名“皱云”。</h3><h3><br></h3><h3>吴六奇留客继佐月余才依依不舍送行。回到海宁袁花家中,发现家中已装修一新,此石巳站立于屋后的百可园中。原来吳见查继佐甚爱此石,便命部下,昼夜兼程,不远万里,运至海宁袁花。</h3><h3><br></h3><h3>皱云石是江南三大奇石之一,而今此石存在杭州西湖花圃缀景园中。</h3> <h3>查继佐博学多才,长于文史,是一个集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诗人、书画家、戏剧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癖好历史,著作甚丰,明亡后,他化了29年,易稿数十次,访问数千人,终于完成明史巨作《罪惟录》八十九卷。另有《班汉史议》,《鲁春秋》,《东山国语》,《国寿录》等历史著作。他兼善书画,精通音律。著有杂剧《续西厢》等三十多部戏曲著作。时人评他为“一世龙门东,修远数千里。为儒、为俠、为理学、为游艺,当世莫得窥其藩篱。著书满家,蚕从独辟。”</h3><h3><br></h3><h3>有人说红楼梦的原作“石头记”是查继佐所作。</h3><h3>查继佐家“买美环十二,查氏女乐遂为浙中名部”,这十二女戏子有“叶些、柔些、梅些、红些、姗些、留些、澄些、云些、月些等 ”,可見查继佐亲身与十二女戏子相处,创作“石头记”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事。但有文字獄的 惨痛教训,故隐其名托他人编辑出版(初時并没有曹雪芹)。<br></h3><h3><br></h3><h3>下面是查继佐的画作。</h3> <h3>(袁花查氏十二世)查昇(1650年-1707年),字仲韦,号声山。浙江海宁袁花人。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入直南书房多年,迁至少詹事。</h3><h3><br></h3><h3>著有《淡远堂集》。时人称查昇书法,查慎行诗,朱白恆画为“海宁三绝”。</h3> <h3>这是查昇书法。康熙帝称赞道:“他人书皆有俗气,惟查昇乃脱俗耳。用工日久,自尔不同。”</h3> <h3>查昇办事谨慎勤敏,备受康熙器重。品行高洁,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四方求书法者甚众,他经常在晚上燃烛挥毫。</h3><h3><br></h3><h3>因此查昂留世书图众多。</h3> <h3>海宁袁花查家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显赫时曾是“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曾给他们题词“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并亲自书写匾赐与查家:“嘉瑞堂”。</h3> <p class="ql-block">五.文字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花查氏十二世)查嗣庭(1664年-1727年)是清朝康熙年间海宁袁花查氏“翰林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每)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的才华很得重臣隆科多赏识,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p><p class="ql-block">雍正三年(1725年)隆科多和年羹尧等老臣获罪。因查嗣庭受隆科多推荐而受迁连,雍正为了铲除隆科多一派势力,大兴文字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嗣庭于雍正四年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出试题三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出自《论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诶”出自《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出自《诗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用莫须有的文字狱,硬说“止”是去掉雍正的“正”上的“一”,暗喻斩雍正的头。查嗣庭刚从江西回京,行李末开,雍正派兵包围查抄查嗣庭在京的寓所,行李中得日记二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嗣庭学问渊博,才识过人,不免特才傲物,有目空一切的名士风度,难免在日记中,笔底有评眨时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嗣庭因文字狱被革职,打入天牢。全家老少上百人被抓送北京刑部监牢。其子查克上,原已官至内阁中书,死于狱中,查嗣庭闻讯后第二天在狱中服毒自杀。为此引起了雍正大怒,本要凌迟处死,便命戮尸枭示。并下诏:查嗣庭之兄查慎行(嗣琏),查嗣溧,子查澐,侄查克念,查甚斩立决。次子查长椿,查大梁,查克瓒,侄查开,查学都在15岁以下,给功臣为奴,所有财产,查明入宫。因众大臣求情,其兄侄得到减刑。查嗣庭的一个女儿查蕙嬢充军边塞,生死不明,有人录得她在流放途中写的一首哀惋动人的题壁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薄命飞花水上游,翠娥双锁对沙鸥。</p><p class="ql-block">塞垣草没三韓水,野戎风凄六月秋。</p><p class="ql-block">渤海频潮思母泪,连山不断背乡愁。</p><p class="ql-block">伤心浸谱琵琶怨,罗浮香消土满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受殊连官位最高的是二哥查嗣傈(1652年-1733年),时年七十六岁高龄。他幼时警敏,数岁就能切韵谐音,生平游迹遍天下,其诗精妙,与兄查慎行齐名,时人把他们比作宋代“二苏”。著有《查浦诗抄》,《查浦辑闻》,《南北史识小录》,《音韵通考》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选入翰林院,授编修,升至侍讲。被流放到人烟稀少的关西,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客死异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查嗣庭与另一文字狱受害者汪景祺都是浙江人,雍正进而迁怒于浙江士人,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直到二年后,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暴君才解除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的诏令。</p> <h3>(袁花查氏十二世)查慎行(1650年-1727年)原名查嗣琏,浙江海宁袁花人,是袁花查氏“翰林三兄弟”中的长兄。因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牵涉洪升《长生殿》事件(36岁那年,他在北京相国纳兰明珠府上任家教,康熙佟皇后丧葬期间,曾与朋友一起看戏),遭革职驱逐回籍而改名慎行。晚年居初白庵,又称查初白。康熙三十二年(1702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东巡,因大学士陈迋敬等推荐,诏随入都,入直南书房。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三次随康熙巡游塞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有大量诗作:</h3><h3><br></h3><h3>《舟夜书所見》</h3><h3>月里見渔灯,孤光一点萤。</h3><h3>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h3><h3><br></h3><h3>《秋花》</h3><h3>雨后秋花到眼明,闲中扶杖绕阶行。</h3><h3>画工那识天然趣,傅粉调朱事写生。</h3><h3><br></h3><h3>《晓过鸳湖》</h3><h3>晓风催我掛帆行,绿漲春芜岸欲平。</h3><h3>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h3><h3><br></h3><h3>《雨过桐庐》</h3><h3>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扬异乡关。</h3><h3>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h3><h3>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汨汨碓床问。</h3><h3>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h3><h3><br></h3><h3>查慎行长子查克建成进士较早,时任刑部郎中,早年任束鹿知县時,为官清正而得康熙赞扬。文字狱案发初,阖家就逮,抵京自陈:“实不知本未。”查慎行時年已七十八岁高龄,全家入狱,无论在押解路上,还是在狱中,历尽艰辛,浑身毒疮,又加生虱,天热还穿着破寒衣。几个子侄都在牢中生病。有大臣为其陈情“彼固敞屣一官者也,其弟仕京,相隔辽阔,宁复知之?倘以株连,不亦枉乎!”半年后方得出狱。当初赴诏狱有九个子侄,此时只剩下他的小儿子查克念了。从此查慎行郁郁寡欢,南归后一个多月就病逝家乡。</h3><h3><br></h3><h3>文字狱兴起后,相传海宁袁花查氏一支逃亡广东,改姓埋名,将“查”字下面一横顶在头上,改为“香”姓。广东至今确有香姓存在。</h3><h3><br></h3><h3>查慎行1727年故世,因家产被抄,其营葬颇费周拆。其幼子查克念十年后去世,生前无力营葬其父。其孙查歧昌遍乞旧交不成,直至曾孙辈,才在亲友支助下,于1775年完成营葬。</h3> <h3>这是查慎行的书法,笔录其诗《雨过桐庐》。</h3> <h3>(袁花查氏十三世)查祥,字星南,号谷斋。海宁袁花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进士,授官翰林院编修。工书法,有石刻行业,纂有《兩浙盐法志》、《两淮盐法志》、《两浙海塘通志》20卷。著有《云在楼诗钞》九卷,《四库总目》及《咸斋文钞》,并传于世。</h3> <h3>(袁花查氏十四世)查歧昌(1713年-1761年),字药师,一字石友,号岩门山樵,袁花人,是查慎行之孙,查克念之子,幼秉祖训,思敏才富。虽为诸生,能绍其家学。官崇明县令。工诗文。其诗句新异,而散文尤有法度。纂修“海宁县志”。</h3><h3><br></h3><h3>著有《岩门精舍诗钞》2卷、《巢经阁读古记</h3><h3>》约100卷、《四庫读字略》4卷、《吴趋》、《江上》、《豫游录》、《岩门诗文集》40卷等大量作品。</h3> <h3>(袁花查氏十五世)查奕照,字丽中,号丙塘,一号龙山樵夫,晚称赘叟,海宁袁花人,移居嘉善县。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进士。官江苏候补通判。著有《东望望阁诗钞》、《媵琴馆词》。</h3> <h3>(袁花查氏十六世)查世官,字怀中,号南庐。海宁袁花人。诸生。慷慨仗义,工书善奕。早岁以诗名,贫不能刊。客都门时,与山西刘肇绅相契,稿本多存刘氏。吴衡照称其诗“沈雄秀岩,天分绝高”。</h3><h3><br></h3><h3>列其诗二首:</h3><h3><br></h3><h3>《枣花寺》</h3><h3>西风吹客出高城,一角西山放晓晴。</h3><h3>落木寺门天远大,荒郊秋雨水纵横。</h3><h3>野花当户有寒意,老桧啸空答梵声。</h3><h3>初地安心犹未得,夜深孤月上方明。</h3><h3><br></h3><h3>《秋望》</h3><h3>俗事了不涉,间居适我情。</h3><h3>偶然爱林壑,随意到山城。</h3><h3>极浦忽秋色,遥村开晚晴。</h3><h3>莫惊摇落意,自有岁寒盟。</h3> <h3>(袁花查氏十八世)查人伟(1887年-1949年),字仲坚、诵坚,海宁袁花人。中秀才后,入杭州求是学院,钻研新学,倾心革命。</h3><h3>后入武备学堂,因反对日籍学监专横跋扈而被开除。不久考入法政学堂,加入同盟会,积极反清。</h3><h3><br></h3><h3>辛亥革命时,查人伟用计取得袁花镇民团4000发子弹,运往硖石支援起义。</h3><h3><br></h3><h3>浙江光复前夕,某夜,查人伟悄悄起床准备外出,即将分娩的妻子牵其衣不肯放手,事急,人伟吹灭灯,毅然撕裂衣襟而去。</h3><h3><br></h3><h3>1917年后,在杭州执行律师业务。当选成浙江省议会议员。因反对增加田赋和保安隊,曾收到军阀寄给他装有子弹的信,人伟毫不畏惧,仍在议会中坚决反对增加田赋和保安隊。</h3><h3><br></h3><h3>1924年加入国民党。</h3><h3><br></h3><h3>1926年任浙江省国民党监察委员,并以左派身份与人创办《新浙江报》,评击时弊,反对军阀孙传芳。不久报纸被封,查人伟遭通缉。</h3><h3>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杭州,查人伟任浙江临时政府建设厅长兼政务委员。</h3><h3><br></h3><h3>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与沈钧儒、褚辅成等同时被捕。人伟在狱中作诗50多首,编成《若庐吟稿》。后经营救获釋,退出国民党,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当律师。</h3><h3><br></h3><h3>1928年初,中共党员陈馥在杭州被捕,人伟以律师名义保她出狱,并掩护陈馥住在他上海家中。</h3><h3><br></h3><h3>1935年4月,上海《新生》主编杜重远发表了易水的短文《闲話皇家》而引起日本抗议,杜重远遂遭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震动中外。人伟以律师身份向法院提出抗议,高呼“爱国无罪”,并撰写、印发《关于“新生案件”意见书》,伸张正义。</h3><h3><br></h3><h3>1936年沈钧儒“七君子”被捕入狱,查人伟奔走呼号,多方营救。</h3><h3><br></h3><h3>抗战爆发后,断然拒绝汪伪政府拉拢,前往永康任浙江省赈济会常委,办理救济难民工作,并与呂公望协力筹设染织工厂,收容数千难民,生产布匹自救。后加入民盟。</h3><h3><br></h3><h3>日本投降后,回上海重操律师旧业,并負责民盟浙江事务。</h3><h3><br></h3><h3>1949年初,多次去杭州劝服知名人士呂公望、金润泉等留大陆。</h3><h3><br></h3><h3>5月底上海解放后,查人伟即赴杭州着手恢复民盟活动。不幸发病逝世。</h3> <h3>(袁花查氏十九世)查济眉(1867年-1929年),字又春,以字行。海宁袁花人。清光绪秀才,后钻研歧黄之术。开业行医后,医德高尚加之医术高超,名声鹊起。</h3><h3><br></h3><h3>其临症首重“望”、“闻”二诊,善用廉价药品,减轻病家之经济负担。对慢性病的生死预后,尤强调节气(如“四立”、“二至”、“二分”)的重要。</h3><h3><br></h3><h3>他是海宁近代名医之一,其后裔继承医业,均为海宁现代之名医。</h3><h3><br></h3><h3>查济眉是我的祖父,我父亲查钟美(又名查守之)和小哥查益中都继承祖业。我的家族树脉如下:</h3><h3><br></h3><h3>1. 查瑜 2. 查慧 3. 查浩 4. 查实 5. 查益 6. 查绘</h3><h3>7. 查秉彝 8. 查志文 9. 查允持 10. 查大锗</h3><h3>11. 查豫 12. 查楷 13. 查延庆 14. 查昌诗</h3><h3>15. 查奕義 16. 查世基 17. 查有颢 18. 查葆田</h3><h3>19. 查济眉 20. 查钟美(又名查守之)。</h3> <p class="ql-block">六.金庸的祖父和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文清(金庸之祖父),浙江海宁袁花人。</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丙戌进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0年任江苏丹阳知县。上任的第二年,1891年4月25日,丹阳百姓发现教堂林地埋葬儿童尸首七十多具,而育婴堂内无一活婴,群情激愤,放火烧了天主教堂,史称“丹阳教案”。此事激起了邻县无锡、金匮、阳湖、江阴、如皋等县民众的愤怒,烧教堂,反洋教,驱教士的活动被称为“辛卯教案”而轰动全国,震惊中外。在外国列强压力下,清廷迅速派官兵弹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文清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知县,面对前来查案的镇江知府王仁堪,实情想告,一起踏勘现场。面对孩尸“纵横交错于地,或剜其目,或断其肢,至惨酷无人理”的童尸乱葬地,王仁堪发出了“此其罪岂专在市民耶!”的感慨,二人心痛不已,相对痛哭流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人返回县衙后,就案件处理磋商。查文清正面临一个难题:邻县巳抓捕烧毁教堂的民众,可查文清末抓任何人。丹阳县民有感于查县令的大义凛然和重重压力,有二人自愿出头领罪。他与王仁堪商量如何处置这二位义士。王仁堪说“你我各写一字”。于是查、王二人手蘸茶水,各在桌上写出:查写“放”,王写“走”,竟然不谋而合。当晚,查文清将二位义士从牢中放出,嘱咐他们立即远走高飞。另有参与此案的三十多户也都在第二天一一通知,外出投亲靠友,即行离去,事毕后看情况返回。查文清向上级报知“事起仓促,犯无主名,无从着追。”就辞官返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朝中有正义感的官员也纷纷上表,申冤。王仁堪知府奏报“名为天主堂,不应有死孩骨;即兼育婴堂,不应无活婴。”认为教堂被焚“禍由自召。”最后对相关官员略施薄惩,查文清等五位县令被“甄别参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時查文清早已返乡。辞官回乡后,查文清心境清朗,读书赋诗外,经营查氏义庄(用于资助查氏孤寡老人,有培养前途贫穷查氏子弟,修桥修路,属于查氏家族公产,由查昇之孙经营盐业的查懋和他的子孙们共捐二千多亩地所重新创建),编写了《查氏医案》、《海宁查氏族谱续编》。着手编纂《海宁查氏诗钞》,达数百卷之多。可惜未等到《诗钞》雕版付印,因病去世而未传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文清的丧礼报尽哀荣。出丧之日,丹阳数十位绅士前来吊祭,而带头烧教堂的二人更是一路哭拜而来。</p> <h3>查枢卿(金庸之父),海宁袁花人,毕业于上海震旦学校。</h3><h3><br></h3><h3>他是一个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人物,整天乐呵呵,长着满臉骆腮胡子,袁花镇人戏称他为“糊涂少爷”。他对木工活特别感兴趣,常在家中亲手打造各种木工家具,还自制类似现代的旅行箱-拉杆木箱,在家中拉着自娱自乐。</h3><h3><br></h3><h3>成年后娶硖石徐氏19岁的徐禄(徐志摩的堂姑)为妻,生有四子二女。金庸(查良镛)是其次子。</h3><h3><br></h3><h3>查氏祠堂义庄初由查秉彝祖孙三代捐500亩作为查氏义田“设义田以周贫乏,立育才以厚英俊”。</h3><h3><br></h3><h3>后查氏惨遭文字狱,抄没家产。查昇孙子查懋为了振兴查氏,查懋祖孙三代,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到嘉庆七年(1808年)年间,陆续捐资重新创立了规模近三千亩的海宁查氏义庄,建立了查氏家族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海宁袁花查氏家族的中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义庄要养查氏孤寡老人、支助查氏贫困学生(抚养查氏孤儿到18岁)、从事筑桥修路等公共事业。</h3><h3><br></h3><h3>查氏义庄正式成立于嘉庆七年(1802年),历经饥馑与兵火的洗劫,一直延存在到抗战,历时一百四十年。</h3><h3><br></h3><h3>查氏赫山房是查氏祠堂的族長,查枢卿管理着公用义田3000亩和自家土地300余亩。</h3><h3><br></h3><h3>1937年,日寇入侵江南,袁花惨遭日机轰炸,查枢卿夫妇带全家逃难,徐禄得急症病亡。当时13岁的金庸尚在外地读书。</h3><h3><br></h3><h3>金庸继母名叫顾秀英。11岁押给查家当丫环,伺候查文清妻子,金庸的祖母。</h3><h3><br></h3><h3>查枢卿遵照旧制,徐禄病亡三年后才续弦。以他的家庭完全可以找大户小姐,他随遇而安的性格加之前妻的子女尚年幼(当时金庸16岁,他还有二个弟弟和二个妹妹),都由顾秀英帶大,就娶顾秀英做了他的新妻子,又生有四子二女。</h3><h3><br></h3><h3>解放后,土改时分了田地,因没有血债和劣跡,所以对查枢卿人身没有限制。</h3><h3><br></h3><h3>1950年发生了一件遇发事件:手槍的风波。</h3><h3>金庸妹妹查良琇的丈夫是国民党袁花区区长,1950年镇反前夕只身逃离袁花,把他原来随身的手槍遗放在查良琇处,被查枢卿发现后吓坏了,要把手槍丢悼。而他的内弟顾某成份好,自告奋勇由他来处理!但他拿回家后,因好奇而把玩手槍,被人发现而举报。当时正进行镇压反革命运动,正在追查国民党潜伏特务网,发现了国民党武器,就乘胜追击。但查枢卿一问三不知,加上他是大地主,一定是对土改不满,有意顽抗。正如金庸在得知其父平反昭雪后回信中所说“大时代中变/乱激烈,情况复杂···”所以就被处决了。</h3> <p class="ql-block">七. 近代查氏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猛济(1902年-1966年),字太爻、宽之,别号寂翁,海宁袁花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4年12岁考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与创办《浙江新潮》周刊,积报鼓吹新思想,遭校方开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3年,查人伟和宋云彬在杭州办《新浙江报》,查猛济担任编辑。不久报纸被孙传芳查封。之后,一度担任《之江日报》编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旋任教于杭州英文专修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以共产党身份担任国民党杭州市党部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通缉,回袁花隐居养病,与中共组识失去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后,曾在上海建国中学教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赴浙南,任浙江省民政厅秘书及省贫儿院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任英士大学哲学系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因病回乡休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受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海宁县政协特邀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著有《唐宋散文选》、《中国诗史》、《猛济文存》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初期,查猛济路过袁花二中,見门上造友派写的文革对联 ,认为用词不妥而受到造反派游街批斗,在家绝食不幸身亡。</p> <h3>穆旦(1918年-1977年),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粱真,祖籍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h3><h3><br></h3><h3>1929年11岁入南开中学读书,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写诗。当时日寇侵凌,京津首当其冲,查良铮写下了《哀国难》,其中有:</h3><h3>......</h3><h3>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h3><h3>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h3><h3>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h3><h3>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h3><h3>.....</h3><h3>“有一次,社会上抵制日货,穆旦就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蛰皮吃,因为当时这类海鲜品大多从日本进口。要是买来,他不仅一口不吃,还把它倒掉。因此大家庭中的伯父们也议论穆旦是赤色分子,让他三分。”</h3><h3><br></h3><h3>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为笔名。</h3><h3><br></h3><h3>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与海宁的许国璋一起在外文系学习。</h3><h3><br></h3><h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清华南迁到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穆旦跟随以闻一多、曾昭抡等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步行团”徒步3000里。路上,穆旦带一本小型英汉词典,边行军边背单词。背一篇,撕一页,至昆明一本词典所剩无几。同年,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章》等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年青诗人。</h3><h3><br></h3><h3>其中《诗八章》的第一首:</h3><h3><br></h3><h3>你的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h3><h3>你看不見我,虽然我为你点燃;</h3><h3>哎,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h3><h3>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h3><h3>从这自然的蜕变底程序里,</h3><h3>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h3><h3>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h3><h3>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h3><h3><br></h3><h3>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h3><h3><br></h3><h3>1940年从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留校担任助教。</h3> <h3>“有一分光,发一分热”,鲁迅这句话成为穆旦最喜欢的名言。</h3><h3><br></h3><h3>1942年2月,24岁的穆旦投笔从戎,响应“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入缅远征军,任杜聿明兼军长第五军司令部中校翻译官。同年5月至9月,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穿山越岭,扶病前行,九死一生侥幸逃出了野人山。</h3><h3><br></h3><h3>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h3><h3><br></h3><h3>1945年抗战胜利后,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诗的最后:</h3><h3><br></h3><h3>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h3><h3>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h3><h3>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h3><h3>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h3><h3>......</h3><h3>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h3><h3>还下着密雨,正吹着细风,</h3><h3>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h3><h3>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h3><h3>另有相关创作《阻滞的路》、《活下去》。</h3><h3><br></h3><h3>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h3> <h3>1948年在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署)和美国新闻处工作。</h3><h3><br></h3><h3>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h3><h3><br></h3><h3>1949年12月在佛罗里达州与正在芝加哥大学生物系留学的周与良结婚。</h3><h3><br></h3><h3>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h3><h3><br></h3><h3>1952年6月30日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h3> <h3>1953年初自美国回到天津,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h3><h3><br></h3><h3>1958年被批判,罪名从国民党远征军“伪军官”和“蔣匪邦英文翻译”晋升为“双重反革命”继而晋升为“美国特务”。</h3><h3><br></h3><h3>年底以“历史反革命分子”罪名判以三年劳动改造。调南开大学图书馆当清洁工人,1962后在图书馆从事编目工作,不久文革开始,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h3><h3><br></h3><h3>结果,其传奇般生命再度迸发。白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无休止的思想汇报,晚上回家就开始偷偷翻译英国诗人拜伦的长篇诗歌《唐璜》。</h3> <h3>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h3><h3>下图为穆旦《冬》第一段的手稿。</h3><h3><br></h3><h3>《冬》有四段</h3><h3>1</h3><h3>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h3><h3>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h3><h3>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h3><h3>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h3><h3>多么快,人生巳到了严酷的冬天。</h3><h3>独自凭吊巳埋葬的火热一年,</h3><h3>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h3><h3>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見。</h3><h3>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h3><h3>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h3><h3>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h3><h3>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h3><h3>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h3><h3>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h3><h3>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h3><h3>把巳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h3><h3>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h3><h3>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h3><h3>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h3><h3>2</h3><h3>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h3><h3>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h3><h3>盛夏的蟬鸣和蛙声都沉寂,</h3><h3>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h3><h3>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h3><h3>花呢?绿色呢?血液闭塞住欲望,</h3><h3>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豫不决,</h3><h3>才从枯树技漏下淡淡的阳光。</h3><h3>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h3><h3>那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h3><h3>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h3><h3>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祆。</h3><h3>3</h3><h3>你大概已停止了分赠爱情,</h3><h3>把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h3><h3>望望窗外,天气是如此萧杀,</h3><h3>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h3><h3>你把夏天的礼品拿出来,</h3><h3>无论是蜂蜜,是水果,是酒,</h3><h3>然后坐在炉前慢慢品尝,</h3><h3>因为冬天巳经使心灵枯瘦。</h3><h3>你那本小说躺在床上,</h3><h3>在另一个幻象世界周游,</h3><h3>它使你感叹,或使你向往,</h3><h3>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h3><h3>你疲劳了一天才得休息,</h3><h3>听着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h3><h3>你虽然睡下,却不能做梦,</h3><h3>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h3><h3>4</h3><h3>在马房隔壁的小土屋里,</h3><h3>风吹着窗纸沙沙响动,</h3><h3>几只泥脚带着雪走进来,</h3><h3>让马吃料,车子歇在风中。</h3><h3>高高低低围着火坐下,</h3><h3>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干,</h3><h3>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头</h3><h3>把烟丝倒在纸里卷成烟。</h3><h3>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h3><h3>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h3><h3>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h3><h3>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h3><h3>北风在电线上朝他们呼唤,</h3><h3>原野的道路还一望无际,</h3><h3>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h3><h3>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h3> <h3>1976年3月31日不幸从自行车上摔下,右腿股骨颈折断。</h3><h3><br></h3><h3>1977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一代诗人英材与世长逝,享年59岁。</h3><h3><br></h3><h3>穆旦在《冥想》中道出自已内心独白:</h3><h3><br></h3><h3>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h3><h3>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h3><h3>只見它曲折灌溉的悲喜,</h3><h3>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h3><h3>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br></h3><h3><br></h3><h3>穆旦在上世纪40年代出版《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年-1945年)》、《旗》三部诗集。</h3><h3><br></h3><h3>逝世后有《穆旦诗选》(1986年)、《穆旦诗文集》(1996年),《冬》。</h3><h3><br></h3><h3>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年)、《欧根.奥涅金》(1957年)、《唐璜》(1980年)、《英国现代诗选》(1985年)、《穆旦译文集》(2005年)。</h3><h3><br></h3><h3>因穆旦受到长期迫害,停止诗歌创作。穆旦去世多年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穆旦被名列榜首。</h3><h3><br></h3><h3>袁可嘉认为“穆旦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h3><h3><br></h3><h3>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h3><h3><br></h3><h3>1981年,穆旦得到彻底平反,巳为时巳晚。</h3><h3>穆旦与周与良育有二子:查英传,查明传。二女查瑗,查平。下面是唯一的全家福照片。</h3> <h3>查良钊(1897年-1982年),祖籍海宁袁花,出身于天津。</h3><h3><br></h3><h3>1918年南开中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部。</h3><h3><br></h3><h3>1921年,讨论“一战”善后问题的“华盛顿会议”召开时,查良钊联合留美同学组织中国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被推为执行干事长,支援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h3><h3><br></h3><h3>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曾参加蔡元培等领导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并与同仁合办《教育评论》,提倡科学教育。</h3><h3><br></h3><h3>1930年陝西大旱,深入灾区访问,发起“三元钱救一命”的运动。赴灾区工作时遭土匪绑架,无钱自赎,被囚81天始告脱险。</h3><h3><br></h3><h3>1931年長江大水災,他出任长江水灾赈济委员会常委兼灾区工作组总干事。</h3><h3><br></h3><h3>同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又协助募捐接济东北抗日义勇军。</h3><h3><br></h3><h3>1934年重返教育界,任北平艺文中学校长,从事“道尔顿制”实验,并兼任香山慈幼院副院长。</h3><h3><br></h3><h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教育部参事、赈务委员会专员身份,办理北方战区青年学生救济事宜。</h3><h3><br></h3><h3>1938年在西安收容战区中学生1700余人,亲自率领由凤翔步行至天水,创办国立第五中学。</h3><h3><br></h3><h3>后任西南联大教授兼训导长。他与金庸和穆旦是族兄,其中查良钊与穆旦共同在西南联大出任教职,前者是教授兼训导长,后者为年轻的助教,时人常将二人混淆。</h3><h3><br></h3><h3>抗战胜利后,任昆明师范学院院长。</h3><h3><br></h3><h3>1949年赴印度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人教育会议。</h3><h3><br></h3><h3>1950年应邀任德里大学中央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h3><h3><br></h3><h3>1954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兼训导长,但任“考试院”考试委员。</h3><h3><br></h3><h3>1982年,病逝于台北。</h3> <h3>查良鉴(1904年-1994年),字方季,查良钊之四弟。金庸之堂兄。</h3><h3><br></h3><h3>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政治系,主张废除领事裁判权,因此再入东吴大学学法律系攻读,毕业后赴美国密西根大学深造,获法学博士及法理学博士学位。</h3><h3><br></h3><h3>1921年返国,历任安徽大学法学教授、中央大学国际法教授,因其法学精湛,被司法当局聘任司法职务,并成上海名律师。</h3><h3><br></h3><h3>1949年去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法学教授、“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h3><h3><br></h3><h3>1971年起担任私立东海大学董事长长达20年。</h3><h3><br></h3><h3>除在各大学执教外,曾创建中国文化大学、东海大学法律系,培养大量法律人材。</h3><h3><br></h3><h3>1976年任“司法行政部部长”兼“总统府国策顾问”。</h3><h3><br></h3><h3>1994年3月1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0岁。译著有《犯罪学与刑罚学》、《证据法则要义》等,著有《俄国现代生》等。</h3> <h3>查济民(1914年-2007年),出身于海宁袁花镇大坟头(今袁花镇新袁村)。</h3><h3><br></h3><h3>曾就读于袁花龙山学堂(现袁花镇中心小学),海宁一中。</h3><h3><br></h3><h3>1927年考入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附设工业学校染织科学习。</h3><h3><br></h3><h3>1931年毕业后到上海达丰纱厂当学徒,因人才出众,技巧高超,被老板刘国钧看中,提升为上海,苏州和常州几家纺织厂的“跑街”。后又派他到日本学习纺织业。</h3><h3><br></h3><h3>1933年回国,历任常州的大成和大明纺织染厂的总工程师。在他的带领下,工厂蒸蒸日上,老板刘国钧对他特别满意,将自已的女儿刘璧如许配给了查济民。</h3><h3><br></h3><h3>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入侵,查济民随工厂迁至重庆。</h3><h3><br></h3><h3>抗战胜利后,查济民回到上海,被上海工商界选为上海纱布业的“接管人員”。</h3><h3><br></h3><h3>1947年秋,在香港创办“中国染厂”并任主席,后又兼职香港百老汇制衣厂总经理、新界纱厂总经理、荃湾工厂联合会会长、北桥福利会会长、仁济医院顾问等。还在香港大屿山愉景湾开发房地产旅游业,成为香港富商之一。</h3><h3><br></h3><h3>60年代初,查济民还在非洲尼日利亚、加纳、多哥几个国家创办农场种植棉花,办纺织印染厂“一条龙”生产线,成为“非洲纺织大王”。</h3><h3><br></h3><h3>查济民不仅善于经商,事业有成,还以爱国爱港被人称道。香港回归前夕,查济民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与金庸(查良镛)一起提出了“二查提案”作出了杰出贡献。</h3><h3><br></h3><h3>查济民还以扱大热情帮助家乡建设。他在袁花大坟头办了“海新纺织有限公司”等3家合资企业。出资重新修钉了查氏族谱,同时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受到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多所大学授以名誉博士,名誉教授,还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授于的“大紫荆勋章”。</h3><h3><br></h3><h3>病逝后落叶旧根,土葬于海宁袁花大坟头(现新袁村五组),就在他为家乡建的工厂旁。</h3> <h3>金庸(1924年-2018年),原名查良镛,出身于海宁袁花镇查氏赫山房。</h3><h3><br></h3><h3>1929年就读于袁花镇中心小学。</h3><h3><br></h3><h3>其父查枢卿毕业于上海震旦学校。被镇上人戏称为“糊涂少爷”的他,没有把他父亲查文清千辛万苦完成的数百卷手稿《海宁查氏诗钞》雕版付印,堆放在书房里而不顾,这成了查良镛与兄弟们玩耍时拿来翻阅的玩具,不知不觉中就能背出其中的诗句。</h3> <h3>1936年12岁小学毕业,考取嘉兴一中初中,离开家乡。</h3><h3><br></h3><h3>1937年日寇入侵,随学校辗转于余杭、临安、丽水等地。</h3> <h3>查良镛母亲徐禄是硖石徐家女子,徐志摩的堂姑姑。与查良镛父亲查枢卿育有四子:良铿、良镛、良洁、良钰;二女:良琇、良璇。</h3><h3><br></h3><h3>1937年中国军隊在袁花毛竹山一带阻击日寇,日本侵略者动用飞机,袁花惨遭轰炸,当时查良镛随学校转辗在浙南,不在袁花。查枢卿夫妇带着全家逃难,途中徐禄得急症病亡。</h3> <h3>这是1996年查枢卿与徐禄所生孩子们团聚的合影。</h3> <h3>1938年查良镛就读于浙江省联合中学。</h3><h3><br></h3><h3>1939年读初三的他与同学合编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中国首次此类书,也是查良镛的第一本出版的书。</h3><h3><br></h3><h3>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諷剌训导主任的文章而被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他转学去衢州中学。</h3><h3><br></h3><h3>1942年于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h3><h3><br></h3><h3>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国民党党员学生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h3><h3><br></h3><h3>其间在中央图书馆任职,有机会阅读了大量书籍。</h3><h3><br></h3><h3>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在杭州《东南日报》任外勤记者。</h3><h3><br></h3><h3>1946年22岁插班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学国际法。同年秋,查良镛在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h3><h3><br></h3><h3>1948年从东吴大学毕业,调《大公报》香港分社。</h3><h3><br></h3><h3>1952年28岁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h3><h3><br></h3><h3>总编辑罗孚安排查良镛和梁羽生各写武侠小说在副刊连载。查良镛把自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拆开成“金庸”作为笔名写出了“书剑恩仇录”引起了轰动。</h3><h3><br></h3><h3>1956年,自办《明报》并连载“神雕俠侣”。其后为长城电影公司写了大量剧本。</h3><h3><br></h3><h3>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金庸是委员之一,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小组人员。</h3><h3><br></h3><h3>1988年在香港回归前夕,金庸与查济民一起提出了“政制协调方案”(又称“双查方案”,主流方案)。</h3><h3><br></h3><h3>1991年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h3><h3><br></h3><h3>1993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更将明报集团售出,宣布全面退休。</h3><h3><br></h3><h3>1994年金庸返乡参加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并在嘉兴建“金庸图书馆”。</h3><h3><br></h3><h3>1996年在西湖边的化资1400万的“云松书舍”落成,金庸改变初哀,捐出书舍,成杭州新旅游景点,内藏金庸作品及手迹陈列室等。</h3><h3><br></h3><h3>其后金庸被众多大学授于名誉教授,名誉博士。</h3><h3><br></h3><h3>金庸有三次婚姻:1948年与杜治芬结婚,后离婚,1953年30岁再娶,第二任妻子朱玖,新闻记者出身,育有二子:传俠(19岁为情自杀)、传倜;二女:传诗、传讷。</h3><h3><br></h3><h3>1976年52岁的金庸与朱玖感情破裂,主动提出离婚。娶23岁的林乐怡为妻,称她为“小龙女”,一直恩爱到终。</h3><h3><br></h3><h3>15部武侠小说:</h3><h3><br></h3><h3>《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倚天屠龙记》、《鸳鸯刀》、《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越女剑》。</h3><h3><br></h3><h3>改编电影和电视剧众多。</h3> <h3>名人亲属关系:</h3><h3><br></h3><h3>表兄: 徐志摩</h3><h3><br></h3><h3>同宗: 穆旦(查良铮)</h3><h3><br></h3><h3>姑父: 蒋百里</h3><h3><br></h3><h3>表姐: 蒋英(钱学森夫人)</h3><h3><br></h3><h3>表外甥女: 琼瑶(金庸堂姐查良敏嫁给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h3> <h3>查氏良字辈人才济济,除上述之查良镛(金庸)、查良铮(穆旦)、查良钊、查良鉴外,尚有数十人之多,现列举数人:</h3><h3><br></h3><h3>查良锭,营养学专家,著有《实用营养治疗手册》;</h3><h3><br></h3><h3>查良镒,医学专家,译著有《内窥镜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h3><h3><br></h3><h3>查良钿,计算机专家,译著有《计算机网络译文集》;</h3><h3><br></h3><h3>查良琦,电子学专家,译著有《八十年代微电子技术》;</h3><h3><br></h3><h3>查良圭,教育家,著有《漫淡中学语文学》;</h3><h3><br></h3><h3>查良钰,煤矿专家,金庸小弟。</h3><h3><br></h3><h3>我的家谱:</h3><h3><br></h3><h3>1.查瑜 2.查慧 3. 查浩 4.查实 5.查益 6.查绘</h3><h3>7.查秉彝 8.查志文 9.查允持 10.查大诸</h3><h3>11.查豫 12.查揩 13.查延庆 14.查昌诗 </h3><h3>15.查奕义 16.查世基 17.查有颢 18.查葆田</h3><h3>19.查济眉 20.查仲美(查守之)</h3>

海宁袁花查氏六百年来的故事

海宁袁花查氏六百年来的故事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3720squad.com/post/388.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